为了抢救性地挖掘和记述这些正在消失的宅基和宅基里的人、事、物,2014年,虹桥镇决定编修《虹桥镇村宅志》,让她承载虹桥人的集体记忆,留下最后的“乡愁”。
一、位置虹四村在虹桥镇东北部。东临张虹路,南抵吴中路与虹二村相连,西濒西上澳塘与虹五村接壤,北界虹桥路与长宁区毗邻。1966年,虹四生产大队面积1.4平方公里。二、建制1959年8月,建立虹桥人民公社,虹四村地区编为虹星第四大队,1961年改称虹四生产大队。1984年,沿用为村名。唐天宝十年(751)华亭县立,虹四村地区属华亭县高昌乡。北宋熙宁年间,设保,虹四村地区属二十八保。元代,设图,为二十八保东二图。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县立,属之。明代设区,又为二十八保二区东二图。此后至民国16年(1927)上海特别市立,不变。其间,清咸丰十年(1860),属虹桥团练局。清宣统二年(1912),属蒲淞镇。民国17年(1928),属上海特别市蒲淞区。民国26年(1937)上海沦陷后,属伪上海市沪西区。民国33年(1944),属伪上海市第四区。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上海市蒲淞区。11月,上海市实行保甲制,被编为二十六区(龙华区)第六保。民国36年(1947)1月,为龙华区第六保,民国37年(1948)4月,滕更浪宅基为第九甲,马更浪宅基为第十甲,潘家塔、新浜浪宅基为第十一甲,顾家宅、姜家桥宅基为第十五甲,龚家浜宅基为第十六甲,沈家宅宅基为第十七甲,沈陈巷、厍里宅基为第十八甲。1949年5月,虹四村地区解放,滕更浪、顾家宅、龚家浜、姜家桥、厍里、马更浪、潘家塔、沈陈巷、新浜浪9个宅基,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龙华区接管委员会虹桥办事处管辖。1950年6月,属新泾区虹桥乡。政府建立行政村、设立农会,废除保甲制度。域内编为诸陈家宅、虹南、许家宅3个行政村。诸陈家宅行政村辖滕更浪、顾家宅、龚家浜3个宅基及虹二村地区的4个宅基。许家宅行政村辖沈家宅。虹南行政村辖姜家桥、厍里、马更浪、潘家塔、沈陈巷、新浜浪6个宅基。1951年11月,划乡建政,撤销行政村,滕更浪、顾家宅、龚家浜、姜家桥、厍里、马更浪、潘家塔、沈陈巷、新浜浪为虹东乡。同时,沈家宅划入虹东乡。1952年,各宅基村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1955年,以宅基为基础成立7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为滕家浪初级社(滕家浪宅基)、顾家宅初级社(顾家宅宅基)、龚家浜初级社(龚家浜宅基)、沈家宅初级社(沈家宅宅基)、协议初级社(姜家桥、厍里宅基)、马村初级社(马更浪宅基)、沈陈巷初级社(沈陈巷宅基)。1956年1月,划入新泾区虹桥乡。同年2月,所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联社二分社。3月,为西郊区虹桥乡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二分社。二分社辖今虹二村的第一至第三及虹四村的第四至第八8个生产队。今虹四村地区编为第四生产队(滕更浪、顾家宅宅基)、第五生产队(龚家浜、沈家宅)、第六生产队(厍里、姜家桥)、第七生产队(马更浪、潘家塔)、第八生产队(沈陈巷、新浜浪)。1958年9月,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成立,虹星高级社并入,二分社虹四村地区编为第十大队第四连,辖8个排(生产队),分别为第一排(滕更浪宅基)、第二排(顾家宅宅基)、第三排(龚家浜宅基)、第四排(沈家宅宅基)、第五排(姜家桥宅基)、第六排(厍里宅基)、第七排(马更浪、潘家塔宅基)、第八排(沈陈巷、新浜浪宅基)。1959年8月,为虹桥人民公社虹星第四大队,辖滕更浪、顾家宅、龚家浜、沈家宅、姜家桥、厍里、马更浪(含潘家塔宅基)、沈陈巷(含新浜浪宅基)8个生产队,序号编为第一至第八生产队。1961年初,改称虹四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虹桥乡虹四生产大队。1984年7月,改为虹桥乡虹四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序号不变。是年9月,区划调整,铁路徐虹支线以北地域从上海县划入长宁区,除村民户籍外,划出地域的农副业生产、乡村企业和村行政管理仍由虹桥乡行使行政管理权。1992年9月,成建制划入长宁区新泾乡。1994年3月,划归闵行区虹桥镇(1984年9月区划调整界线仍有效)。2011年5月,虹四行政村撤销。1994年2月,滕更浪村民小组撤销。此后至1999年12月,村民小组全部撤销,先后为1995年3月姜家桥村民小组,1995年12月顾家宅、龚家浜、沈家宅村民小组,1999年12月厍里、马更浪、沈陈巷村民小组。三、土地1959年,生产大队耕地1183.95亩,1970年1105.5亩,1980年1089亩。1984年土地普查,全村面积2116.65亩,其中耕地1173.75亩(蔬菜地1074.75亩、自留地98.85亩、田埂0.15亩)、水面积115.65亩(河道106.35亩、池塘9.3亩)、堤岸31.35亩、沟渠占地10.95亩、交通用地58.5亩(铁路8.85亩、公路8.85亩、机耕路5.25亩、道路35.55亩)、在村内的市县属企业用地426亩、村民宅基地285.3亩、特殊用地18.45亩。1990年,行政村耕地913.05亩。2000年,所有耕地被征用。是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用地113.85亩,2010年为80.4亩,因万特园别墅区用地置换,减少33.45亩。四、户口、劳动力1951年,虹四村地区村民237户、1144人。1959年,虹星第四大队农业人口274户、1201人,劳动力502个。1970年,虹四大队农业人口389户、1585人,劳动力955个,1980年,分别为481户、1667人,1174个。1990年,虹四村农业人口567户、1603人,劳动力916个。2000年,分别为674户、1857人,257个,村民户籍全部“农转非”。2010年,村民755户、2608人,劳动力211个。五、河浜1967年,有沈家浜、迎潮浜、滕家浜等村级河浜31条(只),水面积123.95亩。1968、1973、1995年,平整土地,朱点浜、东池、永年池、马家浜、后池5条(只)河浜,后被填。1985年,为建电表五厂,河池里被填。1991~2001年,房产开发,25条(只)河浜全部被填。1967~2001年虹四村(大队)村级河浜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六、道路、桥梁道路。村域内及周边有主要道路3条。姚虹东路,原名丹天东路,煤渣路。起于虹桥路(姚村南侧),讫于姚虹西路(姚虹路小学东侧)。1959年4月,上海市建设局、供电局、市政工程局一夜间翻建成沥青路,安装路灯。2002年,虹桥路至潘家塔宅基段扩建,其余段于2001年房产开发废除。姚虹西路,原名丹天路,煤渣路。起于虹桥路(姚村南侧),讫于铁路徐虹支线(今古羊路)北,顾家花园东侧。1959年4月,翻建成沥青路。2001年,因房产开发而废。今剩上海广播大厦东侧虹桥路至红宝石路段。姚虹西路延伸段,起于姜家桥宅北、接姚虹西路终点(铁路徐虹支线),讫于吴中路,原为煤渣路,1985年,改成水泥路。2001年,房产开发被废除。20世纪50年代前,各宅基有阡陌泥路,宽约2米,通宅基内及周边道路,1985年各生产队投资改建为水泥路。1996~2001年,因房产开发全部被废除。至2012年,域内及周边有8条道路。姚虹路,南北向,经村域1100米。红松东路,东西向,经村域约1400米。伊犁南路,南北向,经村域约820米。古北南路,南北向,经村域约830米。古羊路,东西向,经村域1200米。蓝宝石路,处古北新区内,东西向,经村域约370米。红宝石路,处古北新区内,经村域约720米。黄金城道,处古北新区内,东西两段通汽车,中段为步行街,经村域约1200米。玛瑙路,处古北新区内,经村域约530米。至2012年,公交客运149路、737路、158路在域内设站。村域至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路站、宋园路站各约1100米。桥梁。顾家宅水闸桥,跨诸家浜,水泥桥,20世纪60年代初建,2006年房产开发被废。龚家浜桥,跨龚家浜,原为木桥,80年代中期改建为水泥桥,1996年房产开发被废。沈家宅桥,跨上澳塘,木桥,建造年代不详,1996年房产开发被废。姜家桥,跨迎潮浜,石桥,1985年筑姚虹西路延伸段被废。清水浜桥,跨清水浜,石桥,1995年房产开发被废。庙界西桥,跨诸家浜,石桥,2006年房产开发被废。沈陈巷桥,跨宅后浜,石桥,1999年房产开发被废。七、综合经济1959年,大队总收入44.39万元,其中农业41.48万元、畜牧业1.89万元、副业和其他10.2万元。农业占总收入93.44%。社员收入,劳均390元、人均164元,户均720元。1970年,总收入56.32万元,其中农业38.59万元、畜牧业10.63万元、副业和其他7.6万元。农业占总收入68.52%,畜牧业占18.87%。社员收入,劳均298元、人均179元,户均731元。1980年,总收入122.27万元,其中农业54.26万元、畜牧业35.76万元、工业21.07万元、副业和其他11.18万元。农业占总收入44.38%,畜牧业占29.25%,工业占17.23%。社员收入,劳均540元、人均365元,户均1228元。1984年,行政村总收入223.47万元,其中农业89.36万元、畜牧业45.54万元、工业66.59万元、副业和其他21.98万元。农业占总收入39.99%,畜牧业占20.38%,工业占29.8%。村民收入,劳均1071元、人均671元,户均1860元。1990年,总收入934.86万元,其中农业150.26万元、畜牧业137.48万元、工业457.66万元、仓储业144.62万元、副业和其他44.84万元。农业占总收入16.07%,畜牧业占14.71%,工业占48.95%,仓储业占15.47%。村民收入,劳均3477元、人均1175元,户均3606元。2000年,总收入260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72万元、仓储423万元、副业和其他1610万元。工业占总收入21.96%,仓储业占16.24%。村民收入,户均9460元。2010年,村实业公司收入3284万元,入驻企业缴税3783.4万元。劳均收入25654元。2012年,实业公司楼宇建筑面积6.04万平方米,租金收入1806万元,企业租赁入驻31户,入驻企业缴税3665万元。1959~2002年若干年份虹四村(大队)经济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八、农业蔬菜生产。上海传统菜区,1954年起主种蔬菜。耕地地势低,菜地易受渍害,村民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广泛采用轮作、套种、和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种植方法,推广使用良种,提高蔬菜产量。80年代,增种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合理安排茬口。注重蔬菜品种间关系,避免其品性相克。如种番茄后种黄瓜,黄瓜地里种卷心菜,南瓜地里种葱头。忌在土豆和卷心菜地里种葱,葱头茬种菜豆,菜豆茬种蚕豆,葱、蒜、芹菜须与叶菜轮作等。提高复种指数,采用套种、插种。一是高、矮作物间种,如豇豆棚内育芹菜秧,毛豆地里种鸡毛菜。二是早、晚作物套种,如黄瓜套种豇豆,番茄套种冬瓜、南瓜。三是长、短作物间作,如莴笋间种塌菜、花椰菜,卷心菜地种青菜。1984年,种植蔬菜近百种,有青菜、芹菜、菠菜、荠菜、塌棵菜、花菜、卷心菜、鸡毛菜、茼蒿、小白菜、四月慢菜、韭菜、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冬瓜、丝瓜、夜开花、豇豆、刀豆、毛豆、大蒜、香葱、土豆、乌笋、白萝卜、胡萝卜等。1959年,大队菜田970.9亩,总产值41.48万元,亩产值427元。1969年起,受上海县梅陇人民公社牌楼大队“菜农不吃商品粮”口号影响,按虹桥人民公社计划,压缩菜田,扩种粮食作物。1971年,菜田782亩,占耕地65.69%。蔬菜产量10.76万元,亩产量138担。产值36.84万元,亩产值471元。1982年起,停种粮食作物,耕地全种蔬菜。是年,菜田1002.5亩,总产值83.56万元,亩产值833元。1992年,村菜田737亩,总产值147.8万元,亩产值2005元。1994年起,耕地被征,菜田减少,1999年停种蔬菜,全村农业生产结束。蔬菜种植、上市,向由村民自主。村民在长期蔬菜种植中,积累丰富的种菜经验,根据蔬菜品性,适时上市时令蔬菜,供市民选购。1959年起,所产蔬菜全部由上海市蔬菜公司统购统销,由公司下达蔬菜种植品种和面积。1963年,所产蔬菜全部进上海市蔬菜公司所属购销站交易,20年不变。1985年起,蔬菜缴售改为合同订购,实行“管八放二”。80%的蔬菜品种由购销双方签订合同,计划上市。20%的蔬菜品种,村民小组自行种植,自行上市。1987年起,调整为“管七放三”。1991年起,全部由村民小组自行种植,自行上市。1965~1992年若干年份虹四村(生产大队)蔬菜生产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20世纪60年代虹四生产大队按节气蔬菜播种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虹四村(生产大队)主要蔬菜品种分月上市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虹四村(生产大队)时令蔬菜上市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20世纪50年代,小部分土地种三麦(大麦、小麦、元麦),少量种植山芋。1960年,开始种水稻,5月下旬种早稻,8月初收割后种后季稻,10月底立冬前种三麦。村民种粮历来不足自给。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1979年,按上海市粮食局政策规定蔬菜、粮食夹种地区,农业人口口粮供应由生产队自销粮和国家统销粮组成,国家供应约8~9个月村民口粮的统销粮,余由生产队种粮食作物作自销粮。生产队按公社核定的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收割后加工成成品粮分给社员,山芋6斤合成品粮1斤。大队粮管员按户登记,填写购粮证,所分粮食从全年口粮中扣除,送虹桥粮管所审核盖章,作为在虹桥粮店籴米的凭证。称作“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1966年,生产队所产自销粮有多,向公社粮管所缴售超产粮、光荣粮,作生产队储备粮。1970年,上海县粮食局虹桥粮管所调整产粮分配,自销粮外,定额缴售超产粮,剩余部分50%作储备粮,50%可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1961年,大队产粮59800公斤。社员口粮、种子共280600公斤,其中农业人口1256人,年人均口粮440.5斤,口粮总数276650公斤;种子3950公斤。生产队产自销粮占口粮、种子的21%。国家供应统销粮220800公斤。1979年,大队产粮215100公斤。社员口粮、种子、饲料粮共579550公斤,其中农业人口1650人,年人均口粮567.4斤,口粮总数468100公斤,种子13600公斤,饲料粮97850公斤。生产队产自销粮占社员口粮、种子、饲料粮的37%。国家供应统销粮364450公斤。1965年,大队种水稻151.9亩,总产量53536公斤,总产值12153元。三麦241.4亩,总产量37830元,总产值6108元。其他粮食作物总产值7973元。1969年起,按虹桥人民公社计划,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3成耕地为粮田。1971年,种水稻589.5亩,总产量181148公斤,总产值36660元。三麦209.5亩,总产量47927公斤,总产值10365元。1981年,水稻总产值12176元,三麦3346元,其他粮食作物4172元。按虹桥人民公社“减粮增蔬”要求,1982年起停种粮食作物。1965~1981年若干年份虹四大队粮食生产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九、畜牧业养猪。1959年,根据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市郊农村养猪要实现“一亩田一头猪”的要求,扩大养猪规模。是年,全大队缴售生猪310头,总产值1.78万元。1965年,收入4.27万元,利润1.15万元,1975年,分别为12.54万、2.53万元。1980年,实行养猪“五定一奖”(定人员、定工分、定任务、定成本、定指标、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养猪规模扩大。是年,收入18.75万元,利润4.08万元。1990年,缴售生猪4600头,收入137.48万元,利润15.45万元。1993年,发展仓储业,土地被征用,缩小养猪规模,1996年全村停止养猪。1965~1992年若干年份虹四村(大队)养猪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养羊。1964~1985年,滕家浪、顾家宅、龚家浜、沈家宅、姜家桥、厍里、马更浪、沈陈巷全大队8个生产队全部养羊,主要为积羊厩肥,作菜田基肥。1980年,产值0.4万元,1984年0.55万元。1981~1986年,因经济效益低,发展仓储业,先后停止养羊。养鸡。20世纪70年代后期,马更浪生产队办场养鸡。1980年,全大队缴售肉鸡2500羽,收入2.58万元,利润0.62万元。1984年,因发展仓储停止养鸡。养鸭。20世纪70年代末,滕更浪、马更浪、沈陈巷3个生产队办养鸭场。1980年,全大队圈养蛋鸭8500羽,缴售鸭蛋8.50万公斤,收入13.59万元,利润3.52万元。1984年,收入16.9万元,利润1.84万元。1985年起,发展仓储业,鸭粪污染河水,逐渐减少养鸭。1990年,全村停止。养兔。20世纪70年代末,马更浪、沈陈巷等生产队始养长毛兔。1980年,全大队兔毛产值0.45万元。1983年,因收入低停养。种植蘑菇。1966年,始种蘑菇。70年代,8个生产队建蘑菇棚4.2万平方尺,年产量3.83万公斤,产值4.6万元。1982年起,发展仓储业,全大队停止种植。十、工业1980年,大队创办虹四蓓蕾服装厂,产值21.07万元。1983年1月,办长虹电表元件厂。1990年,产值63.72万元。2000年12月,因古北开发区征地而关闭。1986年9月,办整流变压器厂。1990年,产值38.24万元。2000年12月,因古北开发区征地而关闭。1988年5月,办虹申皮鞋厂。1990年,产值190.34万元。因经济收入低,1992年关闭。1989年7月,办虹桥轴承厂。1990年,产值161.37万元。因经济收入低,1992年2月关闭。1980年,大队务工社员137人。大队管委会与大队企业签订合同,指标总产值20.85万元,毛利润8.82万元,缴大队利润6.8万元,缴税2.02万元。完成指标企业人员年终分配可取得大队平均工分、平均分配单价。超过指标,按超产部分20%作奖金年终一次计算,平时不预发。未完成指标,按少缴数量2%罚,在年终分配中扣除。是年,全大队工业收入21.16万元,支出3.95万元。1990年,村办企业务工人员282人。产值630.26万元,占全村总产值56.5%,提取积累17.58万元,缴税36万元。利润96.89万元,占全村总收入8.7%。1993年,村办企业务工人员180人,工业总产值129.8万元,销售收入111.27万元,利润1.55万元,缴税10.18万元。1993年虹四村村办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十一、仓储业20世纪80年代,出租土地及仓库给上海标准缝纫机厂、申光涂料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汽修厂、上海铰链厂、兴中皮鞋厂、元通漂染厂、第十四五金商店、驶祥汽车修理厂。另有虹桥宾馆租地自建仓库出租。1990年,仓储收入148.87万元。1999年,因征地、撤销村民小组和发展楼宇经济,全村仓储业停止。是年,收入81.5万元。十二、楼宇经济1994年6月,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和上海振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建振宏苑小区(伊犁南路24弄),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取得六层居住房3栋,面积7548.6平方米,沿街商铺面积451.4平方米,出售获款560余万元。1994年7月,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出地38.18亩,与加拿大红枫集团联合开发万特园别墅小区,取得8幢别墅产权房。1995年,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建一栋商住两用楼出租,面积3700平方米。2002年,租金80万元,2007年166万元,每两年租金递增2%。2000年12月,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出地40.2亩,与万特园置业有限公司(加拿大红枫集团子公司)联合开发万特园别墅区(二期),取得8栋别墅产权房。2003年4月,别墅的经营权交由上海万特园置业有限公司经营,年租金480余万元。2010年,又将16栋别墅置换给上海万特园置业有限公司,取得30250万元。2002年,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建楼宇2栋(合川路3098号),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2003年,租给上海天鹅湖商务俱乐部有限公司,租金360万元,每五年递增3%。2004年3月,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建楼宇4幢(松江区九亭镇连富路),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租给7家企业,年租金185余万元。2005年4月,振宏实业合作公司与上海明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浩润苑小区,取得钱江商务楼(伊犁南路111号)15~17层3个楼面的产权,计建筑面积0.34万平方米,向外出租,年租金400余万元。2007年1月,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建振宏农贸市场楼宇1幢(在红松路),建筑面积3022平方米,向外出租,年租金120万元。2000年,全村楼宇面积0.85万平方米,出租面积0.8万平方米,租金收入422.8万元。入驻企业3户,入驻企业缴税93.6万元。2005年,楼宇面积3.83万平方米,出租面积3.78万平方米,租金收入1671万元。入驻企业18户,入驻企业缴税1864.3万元。2010年,楼宇面积3.96平方米,出租面积3.89万平方米,租金收入1560万元。入驻企业29户,入驻企业缴税3783.4万元。2012年,楼宇面积6.04万平方米,出租面积6万平方米,租金收入1806万元。入驻企业31户,入驻企业缴税3665万元。1995~2012年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虹四村)楼宇经营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十三、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1992年10月,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1996年6月,公司实施增量型改制,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由单一的集体经济,成为多元产权结构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入股村民成为公司股东,每年按入股份额获取公司红利。全村931名村民现金入股,入股金额450万元,占当年公司总股金3993万元的11.27%。村集体股2626万元,占65.77%。量化股900万元,占22.54%。社会股17万元,占0.42%。2011年5月,虹四村撤销。2012年3月,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资产审计,经村民审议和认可资产审计结果报告,报经镇领导小组批准,按农龄将资产量化为股权份额,办理股权登记。核准全村可处置资产37650.8万元,村民总农龄42785年,每农龄年量化值8800元,现金兑现每农龄3800元(当年兑现800元,余分10年兑现),其余作村民入股公司股权本金。全村股东1876人,确认股权21176万元,确认率100%。同年10月,成立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成为合作社全资子公司。每个有农龄的村民成为股东,每年按入股份额获取公司红利。十四、民生敬老惠老。1991年起,村委会向退休村队干部发放干龄补贴费。2005年起,村委会每季度向征地养老人员发放生活补助费。对80岁以上老人高温、重阳、春节走访,并发放慰问金、慰问品。2010年初起,向退休人员每人发放200元生日费,元旦、春节、“五一”节、端午节、国庆节、重阳节发放节日费。春节、国庆节另发放食用油和大米。2010年起,村委会每年出资为退休人员及在职职工体检。2010年起,村委会每年组织退休人员及在职职工外出旅游。大病救助。2008年4月起,村委会对长期生病的在职职工年末发放一次性补助1000元。重病,获镇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后,医疗费自负部分超过5000元以上的再报销50%。非在职职工,遇重病在获虹桥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后,医疗费自负部分超过10000元以上的再报销50%。对生病住院的发放慰问费500~2000元。助学奖学。1997年7月,村委会制定村民子弟升学就读的一次性奖励政策。对村民子弟考入大学本科奖励1500元,考入大专、重点高中奖励1000元,考入普通高中、中专、技校、职校奖励500元。其他。2008年4月起,村委会对故世人员家属一次性抚恤补助500~2000元。2008年4月起,村委会对困难家庭村民实施年末一次性补助800~1000元,特殊情况另行补助。2007~2012年,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共支出民生基金1841万元,其中家庭经济困难补助33万元、医疗困难补助12万元、奖学14万元、敬老费用1690万元、其他92万元。十五、大队、村委会、实业公司机构设置、办公地点生产大队。虹四生产大队在虹桥人民公社初期,设有大队长、副大队长、总会计、妇女主任、出纳。大队长负责全面、分管农业生产,副大队长分管畜牧业等。1966年,设立大队管理委员会,有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委员若干人,分管妇女、治保、调解、民兵、贫下中农协会等。另设立大队监察委员会,有主任1人,委员若干人。20世纪80年代起,增设副大队长分管工业。行政村。1984年7月,虹四生产大队改为虹四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取代生产大队。8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取代原来的生产队。行政村、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的集体经济和各种行政事务。村民委员会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根据需要设主任、副主任和调解、治保、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人数3~5人,有兼职,承担村内全部行政管理职能。下设司法调解、治安管理、文教卫生、社会保障、老龄工作等5个委员会,由委员任主任。村民小组设村民小组长,小组事务均由其负责。公司。上海振宏实业合作公司是根据《公司法》成立的虹四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实体和法人。经过改制成为村民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经办建造楼宇、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经济事务。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是公司最高议事决策机构,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有董事长兼总经理1人,副董事长、副总经理1~2人。公司机构有招商办、主办会计、出纳员等。2012年,实施深化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虹四村经济合作社,振宏实业合作公司成为村经济合作社全资子公司。2011年5月虹四行政村撤销后,设专人代为行使尚未动迁宅基的环境卫生、治安消防、调解等行政管理职能,经办村民民生事务。办公地点。1956~1972年,虹星二分社、虹四生产大队办公地点在蓬场庙庙房内。1973~1974年,移址顾家宅综合商店平房内。1975~1977年,在厍里生产队仓库。1978~1982年,在姚虹路大队办缝纫机组楼上。1983~1987年,大队和行政村办公地点搬至姚虹路大队企业轴承厂楼上。1988~1991年,迁址姜家桥宅基北铁路徐虹支线南侧平房。1992~1993年,迁址位于沈家宅生产队的大队科技组。1994~2001年,在姜家桥宅基小洋房。2001年10月,村委会振宏实业合作公司办公地点在伊犁南路20号至今。十六、大队、村、公司负责人1959年8月,王长贵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84年7月5人次任此职。1984年7月,马永辉任村党支部书记,至2011年5月6人次任此职。2011年5月起,朱志明任实业公司党支部书记。1959年8月,马银弟任大队长,至1987年7月3人次任此职。1984年7月,吴访余任村委员会主任,至2010年11月6人次任此职。1992年10月,吴桂娟任实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至2012年5人次任此职。虹四大队、村正职负责人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十七、荣誉行政村。2004~2010年,4度获上海市文明村称号。
位置河南村民小组为虹桥村第二村民小组,在村东南部。东临虹南村邹王村民小组(今吴中路633弄明申花园),东南靠虹南村潘家桥村民小组(今桂平路),南临虹南村北孙更村民小组农田(今钦江路307号瑞侃电子有限公司),西至新桥村沈家宅村民小组(今莲花路2150弄上虹新村七、八、九街坊),北濒蒲汇塘。建制1952年,蒲汇塘以南的虹桥集镇农户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4月1日成立河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在蒲汇塘南而名。社主任丁永林。至1955年12月,入社农户33户、170人,劳动力82个,土地224.6亩,有猪80头、羊34只、水车1部、喷雾器21架、喷粉器2架。合作社收成按土地3成、劳动7成分配。1956年2月,为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联社一分社第一生产队(虹桥集镇河南)。1958年9月,为七一人民公社第十大队直属一队第一连第一排(虹桥集镇河南)。1959年8月,为虹桥人民公社虹星第一大队河南生产队。1959年底,为虹桥人民公社直属一队河南生产队。1961年,为虹桥生产大队河南生产队。是年底,析为虹桥、河南两个生产队,为河南生产队。1964年4月,序号编为第二生产队。1984年7月,改为河南村民小组(二组)。1986年2月,虹梅路以东地域从上海县划入徐汇区。2010年12月,村民小组撤销。户口、劳动力、土地户口、劳动力。1964年,生产队农业人口65户、316人,劳动力153个。1974年,分别为83户、311人,201个。1984年,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18户、203人,劳动力86个。1994年,27户、135人,30个。2010年,土地全部被征用,村民户籍“农转非”,无农业户、农业人口。土地。1954年,河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入社农户土地入社,成为集体土地。1964年,生产队耕地214亩,1966年214亩,1970年214.7亩。1989年,村民小组耕地114亩,1990年114亩,2000年50亩,2010年全部被征用。经济地区经济向以农业为主。村民以农为生,自耕自食,有余出售。有人在虹桥集镇经商或在外就业。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地区经济主要为合作社(后先后为生产队、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动工分,取自集体经济分配。1964年,农业占集体经济总收入8成,村民人均年收入158元。1988年,畜牧业占比6成,农业降至2成,人均年收入1220元。1996年,畜牧业占比8成,农业0.6成。村民人均年收入5260元。2010年,仓储业为集体经济收入唯一来源。1964年,生产队总收入9.88万元,其中农业8.32万元、畜牧业0.88万元、副业和其他0.68万元。农业占总收入84.21%。社员收入,劳均327元、人均158元,户均772元。1972年,总收入15.38万元,其中农业9.51万元、畜牧业1.93万元、副业和其他3.94万元。社员收入,劳均390元、人均221元,户均888元。1988年,村民小组总收入113.14万元,其中农业22.93万元、畜牧业72.77万元、仓储业9.77万元、副业和其他7.67万元。村民收入,劳均7544元、人均1220元,户均8031元。1996年,总收入585.9万元,其中农业35万元、畜牧业475.2万元、仓储业22.3万元、副业和其他53.4万元。农业占总收入5.97%,畜牧业占81.11%,仓储业占3.81%。村民收入,劳均24103元,人均5260元。2010年,总收入557万元,均为仓储租赁收入。1964~2010年若干年份河南村民小组(生产队)经济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上海传统菜区。1964~1976年,菜田约占耕地近8成,1986~1995年耕地全部是菜田,1998年停止种菜。60年代,始种水稻、三麦、山芋、玉米。1980年,停种粮食作物。蔬菜生产。1954年后,种植蔬菜60多种。1964年,生产队菜田171.4亩,占耕地80.09%。总产量2.33万担,亩产量136担。总产值7.84万元,亩产值457元。1974年,菜田160亩,占耕地81.63%。总产量1.65万担,亩产量103担。总产值9.17万元,亩产值573元。1982年,生产队建30套中棚种植蔬菜,每个中棚面积0.35亩,发展番茄、黄瓜、茄子等高产值品种生产。中棚生产收获蔬菜可比露地栽早半季,时鲜货卖好价钿。劳动效率高,露天生产一人只能种一亩多田,中棚可管11只。亩产值高,中棚种植可收2715元,比露地种植高1501元。1986年,推行联产联值联农本生产责任制,按每个劳动力分配承包田指定每个劳动力全年产值指标、成本指标,超产奖励。村民加强管理,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村民小组加强植保、肥水管理、抗旱排涝和缴售销售等各项后勤管理配套工作,产量提高。是年,村民小组耕地163亩,全部种蔬菜。总产量2.02万担,亩产量124担。总产值16.98万元,亩产值1042元。1989年,发展保护地栽培中棚群蔬菜规模生产,调整茬口结构,引进新的和适应市场的品种,聘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和老农指导蔬菜生产。90年代始,扩大中棚群蔬菜生产,到浙江省采购毛竹,开成毛竹片,用1根铁管夹一片毛竹片的办法搭建管棚,全村民小组中棚群面积扩至100多亩。1992年,菜田55亩,总产量1.03万担,亩产量188担。总产值55.47万元,亩产值10085元。1994年,亩产值14052元,达历史最高。1968~1995年若干年份河南村民小组(生产队)蔬菜生产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粮食生产。20世纪60年代,始种水稻、三麦(大麦、小麦、元麦)、山芋、玉米等粮食作物。初社员不懂种水稻,聘请松江县天马人民公社老农陆士才,手教口传水稻种植技术。生产队负责人丁纪发、沈海生主抓粮食生产,全队水稻亩产量常年名列虹桥公社前茅。生产队8名女社员、2名男社员,选高产、优质、抗病的良种,试种水稻、麦子、山芋等多种作物,取得经验,被公社推广。1965年,生产队种水稻20亩,总产量9623公斤,总产值1426元。三麦36亩,总产量8278公斤,总产值1388元。其他粮食作物37亩,总产量41048公斤,总产值2242元。1969年起,根据公社计划,增种粮食作物。1971年,种水稻113.6亩,总产量43056公斤,总产值8654元。三麦32.3亩,总产量10273公斤,总产值2106元。1964~1976年若干年份河南生产队粮食生产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养猪。向有村民家养一二头猪。1956年起,生产队建场,开始集体养猪。初为积肥,年缴售生猪百头。选用上海浦东白猪与苏北白猪,或国外引进的大约克繁殖出的二元杂交猪猪种。用蔬菜皮、水葫芦、长生果草及啤酒糟、浆水、豆渣等副食品下脚料(俗称咸汤)等为主饲料,加少量麦粉等精饲料。一般苗猪饲养一年可缴售。80年代,上海市政府推进“菜篮子工程”,虹桥乡成为上海市副食品生产基地,生产队利用4000多平方米的原有猪棚,发展养猪。1986年,养猪场缴售生猪超过千头,是虹桥乡26个同规模养猪场之一。1993年,利用乡政府对规模村民小组养猪场扩建和兴建三年贴息优惠,扩建猪棚10幢,每幢12间,共5500平方米。并建母猪棚舍和母猪产房和饲料仓库等2500平方米。全村民小组猪用棚舍总面积15000平方米。母猪养殖,采用钢筋漏孔笼架母猪生产流水线,提高饲养母猪占用棚舍利用率,方便清理笼养母猪粪便,提高母猪产仔成活率等,笼养母猪数量增加,达300余头。饲养员劳动效率提高1倍。母猪受胎率提高15%,年均产仔可达两胎,养猪场缴售的生猪自繁自养率达到80%。苗猪培育,瘦肉型猪施行培育良种繁殖体系,用优良品种杂交组合,培育上海白猪或约克长二元杂交母猪,以之为母本,和父本杜洛克杂交,培育出三元杂交瘦肉型肉猪。生猪喂养,实施科学饲料配方和科学方法,生猪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例高,胴体瘦肉率高。料肉比达到3:1(3斤饲料1斤毛重),胴体瘦肉率达到55%。苗猪饲养4个半月,体重可达180斤。1995年,缴售生猪6341头,收入477.63万元,占生产队总收入60.03%。饲养员人均缴售生猪近317头,创净收入3万元。1997年,缴售4497头,收入400.53万元,占生产队总收入47.98%。饲养员人均缴售生猪225头,创净收入5.34万元。养猪场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地域,猪粪和污水污染周边环境,影响房产开发和开发区招商引资。1998年12月,拆除猪场,改为生产队工业园区,停止养猪。1968~1997年若干年份河南村民小组(生产队)养猪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种植蘑菇。1966年,生产队开始始种蘑菇。是年,种植9000平方尺,缴售蘑菇8592斤,收入1.32万元。1981年停种。仓储业。1983年,生产队用17间蘑菇棚,面积近700平方米,出租给上海毛纺十五厂作仓库,收取租金5.25万元。1986年,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建虹漕路等道路,生产队利用交通条件发展仓储业。是年,南迁虹漕路两侧养猪棚,腾地翻建仓库和厂房出租。1993年,改建道路两侧3幢总面积450平方米的猪棚为仓库出租,租金收入12.08万元。1995年底,向上海星芝电泵有限公司出租新建仓库5000平方米,年租金117万元。1998年5月,利用空置猪棚和空地再建仓库。1999年6月,与上海瑞侃电子公司协议,建造7幢标准厂房,每幢720平方米,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每年租金150多万元,2000年底竣工。同年,村民小组旧猪棚全部翻建成仓库,出租给40多家客户。2004年,村民小组租金收入557万元,为村民小组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2010年12月,村民小组撤销,仓储业结束。1985~2004年若干年份河南村民小组仓储业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集体资产2010年12月,村民小组撤销,集体资产按村民农龄予以分析。核定小组可处置集体资产9357.91万元,村民总农龄11583年,每农龄量化值8079元。1995年1月,村集体经济组织上海虹霞实业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村民187人现金入股70.5万元,成为村实业公司股东,每年按入股数量获取公司红利。至2012年,村民345人现金入股694.5万元。生产队、村民小组负责人1956年,丁纪发任生产队长,至1984年2月12人次任此职。1984年2月,沈石林任村民小组长,至2010年12月2人次任此职。河南生产队、村民小组负责人情况表(表格内容详见志书)
集镇因桥得名。据文献,“虹桥”首见明万历《上海县志》地图,标跨蒲汇塘。1950年6月,在集镇设立虹桥乡人民政府,先后为虹桥人民公社、虹桥乡人民政府、虹桥镇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2006年,镇政府迁出集镇。1961年底,集镇编为虹桥、河南、河北、新村4个生产队。1984年7月,改为村民小组。1951年,集镇居民225户、1031人。主姓沈姓62户,丁姓43户,顾姓41户。1980年,集镇人口591户、2081人。主姓沈姓139户,丁姓98户,顾姓74户。1951年土地改革,雇农1户,贫农44户,佃中农9户,中农92户,小土地出租2户,小业主1户,富农5户,半地主富农1户,工商兼地主1户,地主7户,工商、从商、小商贩27户,工人2户,自由职业者2户,居民28户,成份不明3户。房屋536间,其中楼房61间、瓦平房445间、辅房30间,户均2.37间。人均面积10.34平方米。1980年,集镇房屋2114间,其中楼房681幢合1362间、瓦平房433间、辅房319间。户均3.58间,人均28.4平方米。1974~2011年,集镇居民、村民490户、1768人,经20次动迁(其中易地建房3次),住房安置于38个居民小区。原宅基地动迁后,建居民小区、中环高架路等。1991~2012年,虹桥村民小组宅基地块建5个住宅小区。清末,桥集镇有两条官路,一通徐家汇,一通梅陇。1950年,集镇有虹桥镇路、南街、顾家弄、159弄、新街弄、北街6条街路。宽的约5米,最窄不到3米。虹桥镇路、南街商铺密集,为集镇闹市。后均在21世纪90年代集镇动迁中消失。对外交通道路有吴中路和虹梅路2条。分别于1976、1957年筑成。集镇有老池、新池2只河浜。先后于1982、1990年填没。桥梁有木桥虹桥跨蒲汇塘,集镇因桥得名。先为木桥,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易石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1977年拆除。清光绪年间,虹桥集镇经蒲汇塘,往松江、青浦、徐家汇、漕河泾等集镇分别有定期班船。20世纪30年代后,有绍兴脚划船往返于虹桥集镇和其他集镇。民国24年(1935),安利轮局荣航轮开通上海至朱家角客运、便利轮局便利轮开通徐家汇至泗泾客运,均经虹桥集镇。50年代均停运。1978年,集镇始通公交客运,87路开通自龙华至虹桥集镇路线,1981年西延至七宝镇。至2012年,公交客运69路、149路、548路、721路、752路、757路、776路、804路、809路、931路先后在域内设站。民国24年(1935),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向虹桥集镇供电,每天夜间数小时。1956年,虹桥集镇全面通电。1958年,机关、企事业单位通电话。1978年,通自来水。1986年,管道煤气通集镇公房。20世纪90年代前,虹桥集镇商铺主要分布于虹桥镇路、南街。明正德年间(1506~1521)虹桥集市渐成。以蒲汇塘分为南、北街,人称“河南”、“河北”。清乾隆、嘉庆年间,虹桥一地称虹桥市。清末民初,以茶馆、米行、木行、轧花行、地货行等尤为兴旺。民国25年(1936),集镇商铺分布,东自虹桥镇路1号潘成记木行,西抵虹桥镇路106号梅记米行,南起南街蔬菜地货行,北讫西湾浪,方圆约0.3平方公里,有店铺68户。其中,米行(店)9户,茶馆8户,轧花行、糖坊、杂货店各4户,肉庄、药店、面店(点心店)、布庄各3户,地货行、鱼行、弹花行、豆腐店、成衣铺、理发店、车行、铁铺各2户,木行、油车、砖瓦行、染坊、竹器店、铜匠店、嫁妆店(油漆店)、寿器店、柴草行、面筋店、咸货店各1户。商铺房子大多店主自有,前店后家,也有租房而开。蒲汇塘北有店铺42户,分布于虹桥镇路、新家弄、顾家弄、北街、西湾浪。虹桥镇路有28户,新家弄6户,顾家弄2户,西湾浪6户。蒲汇塘南自丁树香、沈佰生开办蔬菜地货行,开始兴旺,有商铺26户。1950年,集镇商铺96户,蒲汇塘北59户,南37户。其中,杂货店15户,饮食店(卤货、熟食、面、饭、酒等)13户,茶馆8户,米店、豆腐店各6户,竹器店5户,药店、成衣铺各4户,糖坊、柴草行、理发店、肉庄、车行各3户,地货行、轧花行、弹棉花店、铁铺、修鞋铺各2户,木行、皮匠店、圆作店、绳作店、窑货店、铜锡号、裁缝店、嫁妆店、寿器店、补锅店、水果店各1户。1950年3月,虹桥供销站成立,开设门市部,经营粮食、油、盐、酱、醋等食日用品。同时,在右村57号原蔬菜地货行,开办虹桥蔬菜供销站,收购蔬菜。1953年,虹桥供销合作社在虹桥镇路开办百货、棉布店,在南街开办西药店。1955年,元隆、义昌、周义茂、棉记4户商铺合并为虹桥镇联营商店,经营百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虹桥镇联营商店并入。大米、南货、国药、建材等同业合并。鲜肉、饮食、柴行、茶馆等门市部合并为虹桥供销社所属虹桥镇百货合作商店。同年,供销社在新街弄开办茶馆,兼营书场。1959年,虹桥粮管所设于虹桥镇路,并开办粮店,经营米面。1960年,虹桥公社供销部在南街开办五金、水电、白铁、胶鞋、制鞋修鞋、服装修补、弹棉花6个门市部,南街始以修补业为主。60年代初,虹桥供销合作社在虹桥集镇东首开办土副产品收购站、副食品议价商店,收购各类土、畜产品和废旧物资。1966~1974年,集镇商店有29户。以百货、日用陶瓷、理发、副食品、茶馆、药店、虹桥饭店,大部分为修补服务项目。1975年,虹桥集镇改造。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镇商店主要是虹桥供销合作社的商店和虹桥乡第三产业发展公司(今上虹公司)的商店,还有几家乡办企业开办的门市部。重新出现私营个体商户,集中在虹梅路、吴中路十字路口及周边区域,东至虹许路,西达野奴泾,南抵蒲汇塘,北至虹桥别墅。蒲汇塘北沿岸老街商铺有数户。新街弄至虹梅路桥沿岸,有虹桥农贸市场,长约120米,简易凉棚19间,摊位40余个。1987年,集镇南街地块动拆迁,原地建设虹梅路2669弄、虹梅路2759弄住宅小区。1999年,集镇蒲汇塘北地块动拆迁,原地建造东苑怡和园住宅小区。至此,虹桥集镇原有格局、风貌荡然无存。集镇原店龄较长、影响较广的店铺有16户,分别为8户茶馆、4户米行、2户地货行和木行、铁铺各1户。八爿茶馆。民国19年(1930)前后,蒲汇塘南开办西兴茶馆、复兴茶馆。民国35年(1946)后,塘北开办文才茶馆、王福兴茶馆、金合兴茶馆、治兴茶馆、新山茶馆和曹安邦茶馆。茶馆面积约50~120平方米。设十几张八仙桌和长方桌,及长条凳,配有老虎灶或七星灶、铜吊、紫砂壶、小瓷杯等,或有茶客自带铜茶壶。茶馆提供热水和茶叶(红茶、绿茶),茶资每壶0.08元。有早茶、午茶两档。茶客大多是附近中老年村民,以及手艺人、泥水工、木工、石匠等。午后有说书、评弹等。大多连续书目,每天一档,有的连说十几天至一个月。茶馆生意兴隆,茶客满堂,茶座不敷,至有立窗门外者。茶担师傅忙向茶客续水、递热毛巾。小贩馆内串卖香烟、瓜子、糖果等。王福兴茶馆,常邀船帮老大茶叙,解决事端。1956年,茶馆全部歇业。四爿米行。福记商号,在北街、新街弄口,三开间门面,开设于19世纪末,主营米业,兼营各类百货,生意兴旺。后由长子继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三子于西湾浪私宅三开间楼底开办元隆商号,又称“元隆福”。主营米业,兼营京广百货。店门上有橘底色黑字的店号元隆牌匾。商号讲义气、守信誉,生意兴隆,渐成集镇最大米行。店主人称“桐老板”,名声远播。之后,开办轧花行,配有数十部轧花机,雇工轧花和运输。民国30年(1941)长子承其业,还经营存款有息、灵活支取业务。继元隆商号后,丁氏在虹桥镇路近顾家弄处开办义隆商号。顾氏在西湾浪北街北部私家宅院开办义昌商号,也称义昌福。两家商号均主营米业,兼营百货,后开办轧花行。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义隆商号由长子继承,有地产和信誉,成为集镇最大花米行。民国34年(1945)后,货币贬值,集镇商号普遍生意不佳,福记商号改为杂货店。1950年,元隆迁许家宅,经营米业、棉花、杂货。1951、1953年,义隆、福记先后关闭。1956年,实行公私联营,元隆、义昌、周义茂、棉记4户商铺公私合营,合并为虹桥镇联营商店,经营百货。1956年,国家实行私营工商业主社会主义改造,又并入虹桥供销合作社。两爿地货行。均为蔬菜地货行,经营蔬菜。上海开埠后上海城市蔬菜需求激增,民国元年(1912)前后虹桥地区开始大量种植,菜贩到虹桥集镇订购,有菜农肩挑手提至地货行出售。春秋季,蔬菜收获旺季,日约有近千菜贩到虹桥集镇。蒲汇塘北鱼行老板在塘南右村57号分别开办丁同香地货行和沈合茂地货行,提供服务。经营本地蔬菜外,还过秤经蒲汇塘船运到集镇的客菜,交易活跃。20世纪50年代,并入上海市蔬菜公司第四经营部虹桥分部。潘成记木行。商铺和堆场占地600平方米,是集镇最大木行。木材均排氽于蒲汇塘靠北滩水面,占水岸200~300米。木排长占北滩,改变水流方向,沉沙造成塘北涨滩,塘南塌方,天长日久,形成凹湾。民国26年(1937)10月,集镇遭日军飞机空袭,木行被炸,店铺夷为平地。丁顺兴铁店。20世纪30年代初,上澳塘宅基丁全生于虹桥集镇塘南右村33号开办。丁擅打铁农具,所制农具均经嵌钢、淬火、冷却,敲打,修磨等十几道工序。每件工具均烙“丁”字,称为“丁字牌”农具。样子好看,使用趁手,锄头、铁鎝、小面刀(切菜、种菜二用)最为出名。各种农具在虹桥及周边地区畅销30多年。1954年6月13日,丁全生等十余名铁匠成立铁业合作社。1958年,加入虹桥农具厂,成为工厂员工。1962年,丁字牌鸭蛋脑铁鎝和“面大”锄头作为上海市优秀小农具在全国小农具展览会展出。20世纪50年代初,集镇沈彩英熟食、无锡老妈妈豆腐花、柴爿馄饨、海棠糕等饮食小吃,最受欢迎。沈彩英熟食,沈万兴酒菜店老板女儿所做。菜店一间门面,约24平方米,配有三四张桌子。另有一间披屋,作厨房。自制老卤,秘烹猪头肉、鸡、鸭等熟食。余卤加碎肉、骨头等熬成汤汁,冷却成冻,俗称头膏冻。价一角一锅,顾客加热放青菜等成汤,可吃全家。无锡老妈妈豆腐花,无锡豆腐花店所做。店堂不足16平方米。每天凌晨2点,店主用黄豆做成盐卤豆腐花,清爽嫩滑。淋酱油、麻油、辣油,酌加榨菜末、虾皮、紫菜、葱花等,白、绿、紫相间,色泽鲜艳,热腾腾,香喷喷。清晨挑担,一头豆腐花桶,一头装有碗盏及调料的什物,沿街叫卖,每碗5分。1953年农业合作化时,老妈妈离开集镇。柴爿馄钝担,民国9年(1920),李姓夫妇从安徽和县老家逃难到集镇,卖馄饨营生。行走虹桥、北新泾、七宝等地,沿途叫卖。担子一头装有一块不足三尺长台面,台下有水桶、油盐酱醋等佐料、柴爿和几张小马扎,另一头是柴爿炉子、铁锅、瓷碗,馄饨皮和肉馅。边走边敲竹筒,发出“笃、笃、笃”声音。左掌心摊放馄饨皮,右手用竹刮板挑肉馅点皮子上,五指迅即一捏,一只只下锅。碗中舀半碗滚开的骨头汤,放酱油、猪油,锅水一滚,即用笊篱捞出入碗,撒葱花、虾皮和碎榨菜。顾客食用可赊账。海棠糕铺,民国35年(1946),江苏盐城王姓全家摇船,泊集镇蒲汇塘边,在河岸设摊现做现卖海棠糕,1950年租房开店。做糕用7个直径约10厘米、高约1.5厘米的海棠花样模具置紫铜板上,在模具内刷水油,注入面浆及模具半高,放入豆沙,再注满面浆,浆面放小块糖腌生猪油,烘烤至八分熟。又在另一紫铜盖板上撒白糖,把模具中的海棠糕倒扣板上即成。糕状如海棠花,糕面紫酱红。售价每只4分。1963~1981年,虹桥集镇先后开办有虹桥机械厂、虹桥艺品厂、虹桥农副产品加工厂。至2008年,集镇内无工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集镇始办有小学。民国36年(1947),始办幼儿园。1969年,办有中学。2012年,有幼儿园和社区学校各1家。1952年,集镇始有医疗机构。2012年,有医疗机构2家。民国27年(1938),集镇始设专门演出场所。民国24年(1935),乡绅合股开办义仁公轧花行,房舍名义仁宫,四周环长廊,中为大型庭院。民国27年(1938),轧花行停办,于庭院搭建凉棚,排列长凳,演出滩簧(沪剧)。开场戏班为冯德生、冯爱琴夫妇班。后有赵三宝、顾秀英、侯泉堂、侯玲宝、董国兴、严亚民、王天飞、杨步青等班子演出。演出多数为连台本戏,有《顾鼎臣》《十美图》《合同记》等剧目,观众可在幕前点演《陆雅臣》《庵堂相会》等折子戏。1940年,因常年亏本而停办。1956年,虹桥供销合作社开办一茶园,1966年兼营书场,面积约150平方米,设130座。上海和江浙评弹艺人演出,曲目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长篇评弹、评话,也有沪剧班演唱。茶馆设早茶、午茶两市。还外卖熟水,一热水瓶售价1分。1984年,茶馆接待茶客3.6万余人次。1996年书场停办,单营早市茶水。1956年12月,虹桥乡在虹桥集镇设有线广播站。1959年8月起,改为虹桥人民公社广播站。1984年,改为虹桥乡有线广播站。1958年春,虹桥乡文化站设立。1960年,建公社大礼堂。1983年,建虹桥影剧院。集镇有道观、祠堂各一,大宅院四。三官堂,原堂匾为“三元堂”,人称“三官堂”。相传建于19世纪。民国初年重建。占地一亩多,正屋3间,西披屋一间,建筑面积112平方米。门前有石翁仲、石马和松柏。“文化大革命”中,堂舍转由虹桥供销合作社使用。2006年因动迁被拆除。张家祠堂。民国36年(1937)前,上海县城张氏建,用以祭祖和存放先祖牌位、棺木。1间大厅和2间厢房。大厅放棺木。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1954年移至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南门。1954年后,堂舍被虹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改作仓库、蘑菇房,70年代后期村民建房被拆除。“黑墙头”房,清光绪年间,武举人、绅顾孝清所建绞圈房。三米多高围墙涂成黑色,人称“黑墙头”。房占地约7~8亩,建筑面积近2600平方米。五开间四埭三庭心。有一仪门及门房、厢房。二埭为大厅、客堂、书房。三埭为住宅、客堂。四埭为厨房、柴间等。东西厢房有房11间,北屋13间。北屋和北围墙间有花园,园内有一荷花池。民国26年(1937)10月,虹桥集镇遭日机空袭,房大部分被炸毁。明远堂,清末民初,乡绅顾氏四堂兄弟合建。二层楼绞圈房,俗称“走马楼”。一进为墙门间,上方有一阁楼。二进为天井。三进为客堂,客堂上方挂有“明远堂”金色镶嵌匾额。楼上亦有客堂、厢房、主卧等。全楼回形状,每间有门,间间相连,室室相通。民国26年(1937)10月,虹桥集镇遭日机空袭,楼被炸成废墟。润德堂,绞圈房,清末民初,乡绅顾氏兄弟建。房屋20余间,外墙四周贴墙均编竹篱笆。正南门为墙门间,为第一进。有6扇木门,墙门间上方有一阁楼,专供守护神像、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木雕制品。第二进为四方庭心,面积约150平方米,庭心东西两侧为厢房,厢房各有4扇木门。第三进为客堂,有6扇木门。客堂中央上方挂有“润德堂”金色镶嵌匾额。客堂东、西两侧分别为客厅,上均有阁楼。客厅向南是卧室,客厅向西为厨房。每间均有一门,间间相通,户户相连。房外东首有小河,河滩架一座水桥,另有一口水井。房外东南处栽有几棵高10多米,径70~80厘米的银杏。民国26年(1937)10月,以大树妨碍视线,被日军所砍。“文化大革命”中,墙门间上方木雕神像等被焚毁,“润德堂”匾额被拆。1991年10月,虹桥集镇改造,房被拆除。之前,润德堂历顾氏五代子孙居住。集镇大家族有顾氏、沈氏和丁氏。顾氏家族,人称“顾半镇”。家族聚居顾家弄。顾家有“文秀才,武举人,顾家门口不塌台”之誉。有顾氏宗谱,民国26年(1937)10月集镇遭日机空袭,宅园被烧,宗谱不知去向。相传,顾氏起于湖南武陵地区。明洪武初,顾姓两兄弟(其中一人为官)奉命押运木材,水运北上,至应天府(今南京),用于造皇宫。途中遇洪水误期,弃职而逃,隐匿于上海浦东。又据《宗谱》载,“孝”字辈顾孝贤遗像有“武陵孝贤公”之题字。“彝”字辈顾奉彝等五六家祖传八仙桌、长凳等,分别刻有“武陵顾孝仁”“武陵顾孝行”“武陵顾孝贤”字样。顾氏老人回忆,定居虹桥之祖为盛华,以下辈字依次为“晋、曾、孝、彝、兆、济、世、可”。顾氏后裔,不论男女,均按“字”辈取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规矩被破,用“世、可”字取名者,寥寥无几。盛华之子名羽丰,字在川。据推测,从浦东迁至虹桥一地的应为羽丰一家。羽丰长子晋*,次子晋环。清道光二十年(1840),顾晋环在虹桥集镇开糟坊,店面颇大。此后,“曾、孝、彝”等字辈顾氏子孙在镇内外自行创业,经营米业、百货、轧花等,开设元隆、义昌、顾荣大(在奉贤)等商号,参政议政地方,为地方修桥铺路、开办学堂,为民办事,均有口碑。当代子孙“兆、济”字辈亦颇多建树。顾氏在集镇多幢宅第“黑墙头”“明远堂”“润德堂”等均为地方名宅。自清嘉庆年间顾氏家族迁居虹桥集镇,至今已历200多年。抗日战争爆发前,顾氏家族拟于虹桥集镇东首建顾氏祠堂,因战乱未能实施。1992、1994、1999年,虹桥集镇3次动迁,涉及顾氏39户、142人。还有子孙定居外省市及境外。东枝杨圈沈家、西枝杨圈丁家。在蒲汇塘南。沈家祖先于清代自浦东迁此,世代务农。清咸丰年间,有兄弟4人在蒲汇塘南、自东向西建3幢二埭一庭心绞圈房,占地五六亩,围有枝杨圈。丁家祖上为清末官员,于蒲汇塘西南建绞圈房,亦围有枝杨圈,占地二三亩。因分别位于虹桥集镇东、西两头,当地人习称“东枝杨圈”、“西枝杨圈”。后家族繁衍,人丁兴旺,子孙纷纷在塘南建屋居住,但规模均不及东、西枝杨圈。民国26年(1937)八一三事变后至10月20日,集镇连续2次遭日机轰炸,损失惨重,《申报》连续二日予以报道。《申报》报道:“沪西虹桥镇昨日上午10时,有日军飞机3架,在该镇上空,投掷重磅炸弹数枚,当即爆炸,西岸地上倒有死尸七、八具,河北船只击沉五、六艘,在西湾浪北一船内有四、五人被炸死,南湾上炸死猪仔约四五十头,蒲汇塘北首,西至东商铺系数炸毁。桥南约毁房十余间,镇上乡民伤亡无数。记者前往调查时,街中散满各种货物,道旁死伤人员浑身血污。”当日《申报》临时增刊第一版报道:“日军飞机五架,今晨四时飞虹桥镇轰炸,投弹四枚虹桥镇桥梁被毁,并烧毁桥南民房数间”。10月20日,《申报》临时增刊第一版报道:“日军飞机3架于今晨五时许,飞临虹桥镇小菜场上空,适时蔬菜上市,乡民聚集甚众,以作买卖,突遭日军飞机滥施轰炸,投掷重弹6枚,各乡民因连日遭日军轰炸,早已预防避弹,故死伤十余人。”日军飞机轰炸南街时,以乡民沈经才新建的一幢三层楼房为重点轰炸目标,因炸弹炸偏,误落乡民丁关云房屋,烧毁房屋30多间,多人伤亡。事后沈经才拆除上一层,以防日军飞机再炸。同日,蒲汇塘北滩的顾孝清宅院亦被炸,四进三庭心绞圈房残存东西厢房和北房。顾镜清四兄弟走马楼、元隆商号及轧花行、义昌商号及轧花行、潘成记木行均被炸毁。11月19日,日军占领虹桥。虹桥集镇先后被烧毁房屋累计300余间,伤亡数百人。集镇满目苍夷,乡民流离失所。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乡民组成虹桥业余剧团,排演沪剧折子戏《九斤姑娘》《罗汉钱》《阿必大》《双推磨》等和全本戏《庵堂相会》《胡锦初借妻》。夏晚和冬闲演出。民国37年(1948),成立江南丝竹班,至2012年,班子活动续而不断。1952年3月,农民在虹桥乡最早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1月,成立第一家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虹桥乡虹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集镇及周边的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联社一分社。1957年1月16日,合作社负责人接待美国《展望》杂志驻苏联记者埃德蒙?史蒂文斯和摄影记者菲力浦?哈林顿,并就合作社情况接受采访。(内容详见志书)
“虹桥”是个好名字,在上海西郊绵及闵行、长宁、嘉定、青浦、松江五区相交的一二百平方公里范围里,到处可见以之命名的地名、机构与城市设施,甚至林林总总的店铺、办事点。大的,与上海整个城市密切相关的,就有虹桥路、虹桥国际机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商务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还有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虹桥长途汽车站。更大的还有指意不甚明了的“大虹桥”“西虹桥”。确实,这些响当当的机构和设施和浦东新区的许多机构和设施,组成了上海新的两极,以“虹桥”名之,是最合适不过的。中国人是喜欢究根问底的,“虹桥”这个名字现在被用得如此宽泛,要追根溯源,那他出于何处呢?这个名字,就发端于虹桥镇。这不是人们的口头传说,而是有文献可稽的。它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当时上海还有4个叫虹桥的地方,包括一个在今上海老城厢的。后来名字都消失了,而我们的“虹桥”,历500年,还能发扬光大,真不容易。其功首推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修筑的路及之后20世纪20年代建设的机场,它们都取名于虹桥镇,把“虹桥”的名字推向了上海,更推向了全国和世界。其次是我们村民为上海市民做出的贡献,每日向城市提供“虹桥”的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现在“虹桥”的名字永远被镌刻在各种“高、大、上”的地标上。好东西可共享,但不能数典忘祖,其发明者,其初创者,其源头者,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如果我们以虹桥路的辟筑,作为虹桥地区城市化的起步,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终于基本实现城市化,虹桥地区的城市化已走过了100多个年头。昔日的菜田和村落,都变成了宽广的道路和入云的高楼。农民早已放下铁鎝锄头,走进了工厂和写字楼,住进了公寓。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真要细数虹桥地区的城市化,还只是近60年的事,其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期,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上海工业也开始了新的布局,在虹桥地区建成了上海三大工业基地之一的漕河泾仪表工业区。第二阶段,则是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大潮。两波城市化的过程和结果,完全不一样。第一阶段,范围小,只局限于虹桥地区东南部的3个生产大队范围,涉及20多个宅基。这次城市化,并未动摇地区的农业社会基础,被征地农民和在仪表区工厂上班的工人,完全是两张皮。耕地虽被征用了一部分,但是农民的生活未变,他们的住房易地而建,还是三开间、五开间,还是终年劳作于田间。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开始了真正城市化的进程。100多个宅基、3个集镇全部消失,16个行政村(生产大队)、100多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全部撤销,用乡下人的话来说,是连根拔,整个虹桥镇的旧貌不复存在。城市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的好事。不过,我们中国人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对故里,不管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失的集镇和宅基,还是撤销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仍会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脑间,留在我们的话题中。每被问到或讲到是哪地方人,一定还是会用××宅基、××村民小组来自我介绍。确实,千百年来流淌下来的祖宗血脉,怎能说断就断。那些老宅、老树、浜头,是无法从我们记忆中消失的。那些太阳头下种菜、太阳落山快“亨卖头”,年终分红点钞票的情景,是永远忘不了的。而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青人及后来的孩童,已浑然不清楚他们的父母亲、他们的祖父母的出生和生活、劳作的地方。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以为虹桥本来就是高楼林立,道路宽广,商店众多的地方。他们更不会知道,这里原是江南水乡,有无数的河浜,岸柳飘拂。农家乌瓦白墙,被枝杨圈围绕着,屋前房后是翠绿的竹园和爬藤的丝瓜、扁豆,日落西山就有炊烟。宅基外田亩连片,种着青菜萝卜番茄。村宅旁、河浜边,养着猪羊和鸡鸭。要不了一二十年,这些往景,将被彻底遗忘。历史有时是非常无情的。虹桥村宅的变迁,实际是中国城市市郊,尤其是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村变迁的缩影,含有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它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尤其是上海近郊农村在改革开放中最终成为城区的路程。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决定组织力量,在编修《虹桥镇志》的同时,编纂《虹桥镇村宅志》,把虹桥村宅集镇的过去,用文字凝固下来。据说,这部《虹桥镇村宅志》和《马桥镇村宅志》一样,这类方志在上海还是首次编纂,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在这部志书中我们可以找到我们的先人是从哪里来的,宅基是什么朝代里形成的,又怎么变过来的。过去宅基里有多少口人,姓什么的,动迁时有多少人,大姓是什么,动迁到哪里去了。宅基里有几个竹园,几个枝杨圈,几只浜头,几座桥,几棵老树,几口井,发生过哪些大事,出了哪些了不起的人。老代里我们家的门牌号头在宅基里是几号,有几口人,有几亩地,有几间房,祖父叫什么。还有虹桥、程家桥、小闸3个集镇,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几条街,各个时代有哪些店铺,有哪些引人嘴馋的好点心。村民小组的前身是什么,田里种的是蔬菜还是水稻三麦棉花油菜。每一年集体收入是多少,每家农户每年能分到多少钱。养了多少头猪,多少只鸡鸭。什么时候办起了小工厂,什么时候又办了仓储业。什么时候没有了村民小组。哪些人担任老队长,村民小组撤销后集体资产有多少,每个农龄能分到多少钱。大概没人会想到,60年代那时的收入是多少可怜,一个劳动力辛辛苦苦做足一年,也只有一二百元钱的收入,摊到每个农业人口身上,更是只有几十元。行政村是从生产大队变过来的,生产大队又是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变过来的,我们的行政村又是怎样的呢。行政村有多少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多少村民。行政村历年的产业结构呈现了什么样的面貌。办了什么企业,村集体经济硕果仅存的村实业公司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是怎么建立的。老支书、老大队长、村委会老主任是哪些人。举凡宅基、集镇、行政村、村民小组,这四种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在这部村宅志里都有记载,这部村宅志可称得上是虹桥镇的一本辞典,一本万宝全书。这部志书,对农村有兴趣的同志,也是十分难得的反映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村变革的资料书。我们要感谢所有为编纂这部志书出过力的人,包括宅基里的,村里的,镇上的,在外地的虹桥人,还有许多热心人,特别是镇志办的全体同志。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对家乡的热爱,给虹桥留下了这份宝贵的财富。我在虹桥镇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我非常热爱虹桥。志书中记载的内容,对我来说大部分是陌生的,但又是亲切的。也有不少地方,我是参与者,我非常有幸参与了虹桥的大变革。我相信,虹桥的村民看了这部志书,会对虹桥的过去,感到了不起,对自己参与了家乡的建设无比自豪,也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为做一个虹桥人自傲。中共闵行区虹桥镇党委书记 卢国庆二○一八年六月三十日
《虹桥镇村宅志》是一部有价值、有特色、有质量的志书。通过修志,虹桥镇形成了一支知乡爱乡的队伍。他们收集调研家乡资料,还原家乡历史面貌,这是真正在用心编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洪民荣